“守正创新”一直是历年高考语文命题的原则和精髓所在,2021年高考全国卷语文命题以高考评价体系为支撑,考查考生对知识融会贯通的关键能力,将高中课程标准要求和语文命题有效结合。本文聚焦于新高考卷的现代文阅读的答题技巧,通过对试题的详尽分析,使考生在沉浸文本阅读的同时能够更快更好地提取关键信息,提升梳理细节和清晰明确表述关键信息的能力,以期提升应试水平。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莱辛是历史上质疑“诗画同质”观念的第一人,他的《拉奥孔》在近代诗画理论中产生了广泛影响。
B. 雕塑《拉奥孔》既呈现了拉奥孔被缠绞的表情,又不让这表情表现为丑态,体现了希腊艺术恬静与肃穆的一面。
C. 雕塑《拉奥孔》与史诗记载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三处:一是拉奥孔的表情,二是大蛇缠身的部位,三是人物穿衣与否。
D. 莱辛的《拉奥孔》认为,由于诗和画拥有不同的媒介和符号,所以形成了各擅胜场的题材范围。
【解析】本题的难度较低,考生可以通过细节定位,推断出正确选项,难度为B。
材料一第一段第一句“十八世纪德国学者莱辛的《拉奥孔》是近代诗画理论文献中第一部重要著作”,这句话正面阐述《拉奥孔》的历史地位。文中只是描述“《拉奥孔》是近代诗画理论文献中第一部重要著作”,《拉奥孔》的作者莱辛究竟是不是历史上质疑“诗画同质”观念的第一人?这个后文并没有明确表示,属于无中生有,乱加揣测。
选项B定位在材料一的第4段,一二句为“据史诗,拉奥孔在被捆时放声号叫;在雕像中他的面孔只表现一种轻微的叹息,具有希腊艺术所特有的恬静与肃穆”,关键词为“恬静和肃穆”,史诗中的拉奥孔放声号叫,表情应是狰狞而痛苦的,但雕像中他的面孔只有轻微的叹息,正好应了后文中“在造型艺术中却永远避免痛感所产生的面孔筋肉挛曲的丑状”,因为希腊艺术看重恬静和肃穆。
选项C在原文中比较容易找出,难度较小。考生可以在原文中分三处定位不同之处:
第四段第一句话:“据史诗,拉奥孔在被捆时放声号叫;在雕像中他的面孔只表现一种轻微的叹息,”此为第一处不同:表情不同。
第五段第一句话:“其次,據史诗,那两条长蛇绕腰三圈,绕颈两圈,而在雕像中它们仅绕着两腿。”此为第二处不同:大蛇缠身的部位不同。
第五段最后一句:“雕像的作者让拉奥孔父子赤裸着身体,虽然在史诗中拉奥孔穿着典祭官的衣服。”此为第三处不同:人物是否穿衣。
选项D为第一题中较为难排除的选项,考查考生分析概括能力,有一定的难度。本题的难度在于两点:“诗和画拥有不同的媒介和符号”与“形成了各擅胜场的题材范围”是否具有因果关系。如何从后文的叙述中顺利归纳出诗和画有各自擅长的题材范围。
第六段第一句“图画和诗所用的模仿媒介或符号完全不同,图画用存于空间的形色,诗用存于时间的声音”对于媒介和符号的认知与D选项中的前半部分“诗和画拥有不同的媒介和符号”保持一致,重点在于后半部分“所以形成了各擅胜场的题材范围。”
从第七段的举例论证可以推断出诗和画有各自擅长的题材范围,第九段的结论“图画叙述动作时,必化动为静,以一静面表现动作的全过程;诗描写静物时,亦必化静为动,以时间上的承续暗示空间中的绵延。”可以推断出“诗和画因为媒介和符号不同,故所擅长的题材不同,”因果关系成立,故D选项正确。
A. 由于诗歌是时间的艺术,在描述一件事情时,即使是高明的绘画也不如诗歌来得生动和明白。
B. 绘画只能是对所画对象某一瞬间的定格,因此后人根据画作是推想不出所画对象动作的过程的。
C.“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两山排闼送青来”等诗句,化静为动,以动作来描绘景致。
D. 沈括质疑了唐代传说,从这个例子可判断,后人关于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法其实没有道理。
【解析】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题干定位和细节比对的同时考查考生的诗歌鉴赏能力,难度等级为D。
选项中出现“由于”二字,考生需要注意句子前后是否有因果关系。
选项中的“不如”提示考生要注意二者的比较是否得当。
材料一第九段描述“诗描写静物时,亦必化静为动,以时间上的承续暗示空间中的绵延”与选项中的“诗歌是时间的艺术”相吻合,但和后半句并无因果关系。“在描述一件事情时,即使是高明的绘画也不如诗歌来得生动和明白”,“不如”二字更是乱加比较,违背文意。
选项B中前半句“绘画只能是对所画对象某一瞬间的定格”与材料二第二段第一句中的“绘画更是这一刹那内景物的一面观”相符,材料一中的第九段“图画叙述动作时,必化动为静,以一静面表现动作的全过程”,明确表示图画在叙述动作时,可以通过一个静面推想出动作的全过程,由此推断选项B的后半句“因此后人根据画作是推想不出所画对象动作的过程的”与原文不符。
选项C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以及“两山排闼送青来”的“送”字,都是吟唱千年的诗词炼字的典范,化静为动,以精巧的动词来描绘景色,给人以“如状眼前”的视觉美感和言有尽意无穷的美感,与文意相符。
选项D较好排除,说法过于绝对。苏轼有关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论断得到历代很多文人的赞同,程度较好的考生可以通过平时积累更快排除此选项。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莱辛“诗画异质”观点的一项是(3分)
A. 诗以空灵,才为妙诗,可以入画之诗尚是眼中金屑也。
B. 文者无形之画,画者有形之文,二者异迹而同趣。
C. 诗和画的圆满结合,就是情和景的圆满结合,也就是所谓的“艺术意境”。
D. 图画可以画爱神向一个人张弓瞄准,而诗歌则能写一个人怎样被爱神之箭射中。
【解析】本题的难度略高,除了考查考生的文本理解能力,还侧重考查平时积累以及推理能力,难度等级为E。
扣住关键词一:“诗画异质”,既然重点强调“异”,A选项谈“入画之诗”,侧重论证诗画的相融。C选项主要在谈诗和画的圆满结合,题干中重点强调的却是“诗画异质”。A、B不适合作为“异”的论据,故排除。
扣住关键词二:“最”,题干中明确表明选出“最能支持观点”的论据。B选项的“诗画二者异迹而同趣”虽然谈了“异迹”但落脚点在于“同趣”,故相对而言,D选项最合适。D选项的前半句“图画可以画爱神向一个人张弓瞄准”,与文中材料二第二段第一句中的“绘画更是这一刹那内景物的一面观”相吻合;后半句“诗歌则能写一个人怎样被爱神之箭射中”与材料一第九段的“诗描写静物时,亦必化静为动,以时间上的承续暗示空间中的绵延”有异曲同工之妙,重在说明“诗画异质”。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
本题考查对文本的梳理概括能力,难度等级为D。解答本题要仔细审题,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侧重点不同,论证思路要分开来答。
材料一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莱辛在《拉奥孔》中提出“诗画异质”,二、三段通过特洛伊之战引出拉奥孔的雕像,以此来解释为何提出“诗画异质”,四、五段则详细描述了雕塑《拉奥孔》与史诗记载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三处:一是拉奥孔的表情,二是大蛇缠身的部位,三是人物穿衣与否。继而做出推论“由于诗和画拥有不同的媒介和符号,所以形成了各擅胜场的题材范围”,在第八、九段水到渠成地作出结论:“图画也可以模仿动作,但是只能间接地用物体模仿动作。……诗也能描绘物体,但是也只能间接地用动作描绘物体。”
材料一论证严密,按照逻辑顺序层层推进,论据充足,故结论让人信服。
通过分析,可以推出材料一的第一个得分点:围绕莱辛《拉奥孔》提出的“诗画异质”观,从缘由、推论到结论,纵向展开(1分)。
材料一在第一段中通过生动的事例叙述,即雕塑《拉奥孔》与史诗记载的三处不同,巧妙阐述中心论点“诗画异质”;第二段特洛伊之战转引自罗马诗人维吉尔《伊尼特》第二卷,运用了引证技巧。
由此推出材料一的第二个得分点:结合作者个人的理解,以举例(0.5分)、引证(0.5分)的方法加以阐释。
材料二第一句开门见山点出中心观点“《拉奥孔》的主要论点在于‘诗画异质”,为了论证这一观点,材料二列举了三个事例作为论据:
宋代沈括《梦溪笔谈》批驳了唐代小说中有关王维和《按乐图》的论述,認为是无稽之谈。
徐凝在《观钓台画困》中感慨,即使挖空心思,仍然画不出“三声”连续的猿啼。
点出莱辛“诗画异质”的核心观点后(0.5分),以札记形式列举中国古人关于诗画关系的相关讨论(1分),与莱辛观点形成照应(0.5分)。
5. 嵇康诗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一句,顾恺之说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
第5题进一步深入考查考生对“诗画异质”的理解,除了考查理解能力,也在考查考生提取信息概括信息的能力,难度等级为E。提取关键信息后要求表述清晰,方能拿到高分,可以分为三步层层深入全面作答。
文章的中心观点为莱辛的“诗画异质”,诗画各有其擅长的题材空间,可以抽取出得分点“根据莱辛的观点,绘画宜于描写静物而诗歌宜于叙述动作”(1分);根据材料一第六段第三句的描述“全体或部分在时间上相承续的事物叫做‘动作,动作是诗的特殊题材。”以及第七段第一句的叙述“诗只宜叙述动作,因为动作在时间上先后相承续”,和题干中的诗句结合,可以提取第二个得分点:“手挥五弦”和“目送归鸿”这两句诗都含有动作”(1分),完成做题的第一步,解读嵇康诗。
根据文章第七段的事例描述,可以清晰论证“一幅画仅能表现时间上的某一点,而动作却是一条绵延的直线”,以此为基础,进而在材料二第二段的第一句提取关键信息“作为空间艺术的绘画、雕塑只能表现最小限度的时间”(2分)。
提取关键信息,比对“手挥五弦”和“目送归鸿”的时间承续。
根据材料一第九段的描述:“诗描写静物时,亦必化静为动,以时间上的承续暗示空间中的绵延”,通过文本细读,考生不难发现,“手挥五弦”和“目送归鸿”哪个动作更难转化为画面,主要看时间上的承续暗示空间中的绵延。显然,“手挥五弦”较为容易呈现,因为琴作为静物,弹琴时无法随时移动,弹琴的动作可以通过抓住手指某一个瞬间的挥动进行描绘,较为容易切换为画面。相对而言,一个成熟的画家可以轻易描绘出人眺望鸿雁的画面,却无法表达出更深广的时间延续和空间绵延,正切合材料二第二段第一句中的“绘画更是一刹那内景物的一面观,”由此推出本题最后一个得分点:与“手挥五弦”相比(1分),“目送归鸿”包含更长的时间先后承续的过程,所以更难以被转化为绘画(1分)。
今年是新高考改革的第一年,为了让考生对新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主观题答题有更加直观的认识,笔者拟把八省联考(2021年1月)、广东省二模(2021年4月)和2021年新高考卷进行比较阅读,以期在实战演练时给予考生思路的引导。
问题 4. 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论证手法?请简要说明。(4分)(八省联考)
问题4.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 分)(广东省二模)
问题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新高考一卷)
1月份的八省联考问题4重点考查论证方法,常见的论证方法有四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一般的论述类文本基本会涉及到一到两种论证方法,解答此种类型题难度不大,考前注重技巧积累即可迎刃而解。
4月份的广东省二模和6月份的新高考卷则跳出窠臼,重在考查论证行文脉络和论证思路,这就要求考生要认真审题,不可想当然,注意区分“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
首先指出《乡土中国》一书仍然具有当代价值,并从两个方面分析原因;
接下来陈述中国社会变迁的过程和方向,并辨析学者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随后就再一次文艺复兴的可能性,以及中国的机遇和需要做出的贡献进行论述;
上述5点为广东省二模第4题答案要点,通过对答案的分析研究,我们不难发现,要想答题时逻辑通顺,诸如“首先”“进而”“接下来”“随后”以及“最后”等关联词必不可少。答此类题时借助关键词可以快速有效的理清思路,给阅卷老师以脉络清晰之感。
材料一围绕莱辛《拉奥孔》提出的“诗画异质”观,从缘由、推论到结论,纵向展开,引述其观点,并结合作者个人的理解,以举例、引证的方法加以阐释;
材料二点出莱辛“诗画异质”的核心观点后,以札记形式列举中国古人关于诗画关系的相关讨论,与莱辛观点形成照应。
上述两点为新高考卷的问题4的答案,通过比照,此类题型新高考卷的难度明显加大,其答案是八省联考和广东省二模的融合:既包含行文脉络,亦考查论证方法。答题时要将行文脉络和论证方法有机融合,回看新高考卷的问题4答案,行文脉络的得分点在于:提出缘由推论结论照应,论证方法的得分点体现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这就要求考生在备考的时候不能机械应考,应灵活变通全面思考,答题时有机融合,力求表述清晰准确。
问题5. 嵇康诗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一句,顾恺之说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新高考卷)
新高考卷的论述类文本阅读主要是谈诗和画拥有不同的媒介和符号,形成了各自擅长的题材范围。材料一(摘编自朱光潜《诗论》)和材料二(摘编自钱钟书《读〈拉奥孔〉》)相辅相成,故问题5可以在不改变原意的基础上改换成其他问法:
问题5. 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哪些观点可以论证顾恺之对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的看法?(6分)(新高考卷)
问题5. 有人认为,在对待人工智能的态度上,材料一和材料二截然相反。你是否同意?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八省联考)
问题5. 你认为材料一中费孝通的哪一观点和材料二关联最为紧密?并请简述理由。(6 分)(广东省二模)
根据材料一中莱辛的观点,绘画宜于描写静物而诗歌宜于叙述动作(1分),“手挥五弦”和“目送归鸿”这两句诗都含有动作(1分);材料二则进一步强调“作为空间藝术的绘画只能表现最小限度的时间”(2分);与“手挥五弦”相比,“目送归鸿”包含更长的时间先后承续的过程(1分),所以更难以被转化为绘画(1分)。
不认同(1分)。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指出了人工智能的利与弊(1分),都鼓励人类去探索人工智能所引发的问题的更深层面(1分)。呼吁人类提高警惕(1分),不要过度依赖人工智能要有自己的思考(1分)。并且认为人工智能无法真正地完全取代人类(1分)。
材料一中,费孝通在《乡土重建》中提出来的“中国社会变迁的过程最简单的说法是农业文化和工业文化的替易”这一观点(2分),与材料二关联最为紧密。因为材料二所谈便是费孝通先生的乡土重建思想(1分),而其主旨便在于将现代工业文明的因子引入传统乡村(1分),将以农业为基础的传统乡村“重建”为包含现代工业文明的工农相辅的“新农村”(2分)。
通过三则答案的比对,不难发现规律所在:材料一和材料二即使侧重点不同,基本观点都是一致的。这就提示我们答题时首先要明确表明态度,认同或者不认同。找出两则材料是否有观点互通之处,清晰明确的表述。
如广东省二模材料一摘编自胡成《〈乡土中国〉与传统文化的重建》,材料二摘编自《“新农村建设”与费孝通乡土重建思想》,可以明显看出两则材料都在谈乡土重建,基本思路是一致的。再看八省联考的试题,材料一摘编自江晓原《科技创新应树立底线思维——以人工智能发展为例》,材料二摘编自韩少功《当机器人成立作家协会》,可以从材料标题推断出材料二是对材料一的拓展解读,对人工智能的看法两则材料立意一致。试卷上每则材料后面都清晰地标注摘编自哪篇文章,细读选文的标题,可以较好地把握作者的核心观点,摸清作者的立意。
以新高考卷的答案为例,题干关键词在于“挥”和“送”以及“易”和“难”,“挥”和“送”都是动词,而材料一提倡“图画叙述动作时,必化动为静,以一静面表现动作的全过程”,材料二中的“绘画之表达空间的平列,不表达时间上的后继”都在印证题干中的“难”字,不难推出二则材料依然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理清文章思路,做题方能表述准确。
综观2021年广东省的三次重要大考的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热点问题涉及人工智能,文本选择涉及到费孝通的《乡土中国》、朱光潜的《诗论》以及钱钟书的《读〈拉奥孔〉》。这些都是比较“磨脑子”的深阅读,题型的设计更是精心细致,层层推进,深入地考查考生的阅读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以后的备考中要逐步认真磨炼提取信息能力,切实提升表达能力,才能在难度逐步加大的深阅读中保持流畅的思路,取得理想的成绩。
文章源自网络,分享旨在服务教学,转载请注明出处。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
【新高考信息类文本阅读之精准提取信息,表述清晰准确】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文章地址:http://lianchengexpo.xrbh.cn/news/13125.html
资讯
企业新闻
行情
企业黄页
同类资讯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迅博思语资讯移动站 http://lianchengexpo.xrbh.cn/mobile/ , 查看更多
最新新闻
今日头条iphone最新版特色
今日头条ios2021最新版是专为苹果手机用户打造的头条新闻资讯应用,打开今日头条,即可知道今天发生了哪些大事,还有最新的娱乐
小红书情人节营销指南
│前言│小红书作为女生的口袋百科指南,提供了各种各样的节日攻略内容,同时引导着用户去享受更好的生活,而在即将到来的214情
实用贴!海关统计数据查询攻略
海关统计数据查询攻略为便于社会公众查询和使用海关进出口货物贸易统计数据(以下简称海关统计数据),特编制本查询攻略。一定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