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最熟悉的鲁迅小说,大多数都集中在这几篇:阿Q正传、狂人日记、故乡、祝福和孔乙己等等,但我们很多人认为写的最好的却集中在《阿Q正传》这一篇小说上,什么“哀其不幸 怒其不争”什么“劣根性”等等观念,鲁迅都在这篇小说里有所集中的体现,但鲁迅自己认为写的最好的却并不是这篇,如果你喜欢读书和写作,那我想你可以仔细的品读这篇文章来对鲁迅的美学意识有一个新的认识和理解。
在《审美阅读》一书,孙绍振老师引用了这样一段内容,让我们看到鲁迅的审美观,原来他自己对小说的审美角度却是与我们有所不同,原文是一篇曾秋士(有学者考证曾秋士就是孙伏园)写的《关于鲁迅先生》的文章:
我曾问过鲁迅先生,其中哪一篇最好,他说他最喜欢《孔乙己》,我问他好处,他说寥寥数页之中,将社会对于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的写出来,讽刺又不很明显,有大家风度。
几个关键词透露出了鲁迅对自己小说的一个简单而直接的评断,看《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这两篇小说,恰恰就与他说的这种风格截然相反,而其它的几篇我们就能感觉出来,鲁迅的风格与之有了很大的转变,甚至我们看到后面的小说中,隐藏在背后的那个叙事者,也包括作者本人,有一种近乎冷冰冰的态度。
这种冷淡与鲁迅说的不慌不忙有着何种的审美暗示?孙绍振是这样的一种解释,他在分析鲁迅后期的作品中,看到鲁迅作品里的“多元错位”的审美角度,从而对我们分析鲁迅作品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角度,这与我之前通过“心理学”的角度分析鲁迅作品,又是完全不同的一种方式,这就像是一扇扇的不同的门,每一扇门就是一种进入作品的方式,每一种方式又可以看到另一个全新的作品形象。
我们通过这种“多元错位”的角度,来对这篇作品进行审美式阅读,发现鲁迅把这种平淡冷静以及不明显的讽刺作为创作的基本原则,这就让我们感受到作品的表面,已经被鲁迅处理的“风平浪静”,那这样又如何的能感到文学的所谓冲突美?我们在过去的阅读理解中,感觉像“狂人日记”像“阿Q正传”这样,有一种大风大浪的表面才能看到一种美,有一种激烈的碰撞,才能给与我们心理上造成的冲击感。
而所谓的“多元错位”其实也是找一种激烈的碰撞,但却不是在表面,而是在表里,有人会提出疑问,面与里的区别是什么?我个人理解,最大的区别是面注重的是意识和观点,而里却是实实在在的“人性”,表面的的碰撞,是观念与观念,意识与意识的碰撞,比如阿Q和狂人日记,这些小说的表面,就是一种封建礼教吃人与被吃的这桩激烈情节对抗,这些都是一些表面的观念,有点鲁迅杂文的那种明显指向和目的性,启蒙开智,最表层最直接的表达,也是最容易感受到的一种强烈的情绪。
其实分析这些,在文学的角度上,意义并不是最大的,我们过去上学的时候,也多数是这种分析方式,这种方式有人叫以阶级论的方式看问题,其实这种分析也只是表面,真正要深入到作品中去,需要如鲁迅评价陀思妥耶夫斯基那样,对灵魂的拷问才是文学的一种境界,阶级意识在人的灵魂层面,只能表现出一种肤浅,甚至经不起时代的淘洗!
孙绍振说的多元错位,就是一种灵魂的拷问,我们可以宏观的角度看看《孔乙己》这篇小说,会发现作者是以一个店小二的视角进行叙事,其实店小二的视角是很狭窄的,直接导致的是故事链的不连贯性,在店小二的视角下,我们看不到孔乙己是如何偷书,是如何挨打,是如何死去的,我们不禁要问,一个小说你不能提供主角的连贯的故事,那你这小说写的又是什么?要表达的又是什么?
其实就是要表达刚才说的那种多元错位,这种错位把我们认为最重要的人物的实际遭遇情节放弃掉,而是孔乙己在他人眼中的情节才是主要的,从而表现这种错位感,这就如我们要了解一个人的一段经历,亲眼看到的往往都没有太多的着色渲染,而从别人口中听到,往往显得更具有吸引力,这原因在于孔乙己本人不会像外人那样可以精彩的描述自己,也类似于演义的往往比真实更精彩,因为演义在我们古代都是口口相传。
有人会觉得以叙事的角度看,这是舍本逐末,然而在鲁迅这里,本和末的理解却是与我们完全不同,喜欢写作的童鞋们可以参考这一点,这对于短篇小说尤其是一个很好的借鉴,因为短篇小说注重的是横切面,因为篇幅的限制,切面如何能表达出深刻的内涵,基本就是靠这种抛开故事链,完成一个侧面的错位,从而提升艺术感染力。
我们可以从鲁迅弃医从文的故事中,更能深刻体会这一种小说的美学意义,就是看到战争时期,国人被日本人枪决的情景,鲁迅看到的不是被杀的那个人,而是周围围观的冷漠人,这种美学的原则,其实一直贯穿鲁迅创作小说经历的始终,这是一种更为深远的人文视角,在文本的起点上,已经是高于个人的关心,转而投向最大的一个关心群体。
作为《孔乙己》的美学原则,当然不仅仅是刚才所说的通过外人来讲述孔乙己,就如我刚才提起的鲁迅弃医从文的故事,表现在小说上,是在这些人“笑”的行为上,对弱者连续的嘲弄、调侃,使得弱者越狼狈,就越是能感觉到欢乐,这种错位的幅度之大,是表面的那种意识碰撞所不能比的,笑与残酷,笑与冷漠的强烈错位,把悲剧变成喜剧,喜剧里面其实又是悲剧,这种文学美感是不容易体现的,这也许就是鲁迅所说的“大家风度”吧。
我在毕业后的几年,没有再翻过这篇小说,然而我却经常看到周围人在自己的“空间”写下这样一句话:我们慢慢长大,却发现自己突然变成了自己讨厌的那个人。
当我不断的听到这样一句话的时候,我有一天突然的就想起这篇《孔乙己》,也许有人会纳闷?这与之有关系吗?我不太清楚,但我隐隐的感觉到这句话里有一种所谓“国民性”表现,大家还记得鲁迅描写孔乙己的腿是怎么断的吗?孔乙己一生想通过科举成为丁举人那样的人,然而最后他的腿恰恰就是被丁举人打断的,这似乎就是一个鲁迅版的“我发现自己成为自己讨厌的那个人!”孔乙己其实也也是想成为自己讨厌的那个人!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鲁迅说这是自己写得最好的小说,堪称阅读与写作的经典范本】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文章地址:http://lianchengexpo.xrbh.cn/quote/7170.html 行业 资讯 企业新闻 行情 企业黄页 同类资讯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迅博思语资讯移动站 http://lianchengexpo.xrbh.cn/mobile/ ,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