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五下第六单元以“思维的火花”为人文主题,编排了《自相矛盾》《田忌赛马》和《跳水》等三篇故事类课文。与统编教材中大多数阅读单元的编排不同,本单元三篇课文均为精读课文。笔者以为,以往“在精读课中得法,在略读课中用法”的教学方法,并不适用于这个单元。在本单元三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围绕单元人文主题落实单元阅读要素的同时,需要关注三篇课文各自独特的文体特点和文本特性,让学生在寓言故事、历史故事和短篇小说这样三种故事类文本的学习过程中,由浅入深、从易到难、有梯度、见深度地体验“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单元阅读要素)的阅读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立足文本,观照文体,以单元阅读要素的落实为靶心,结合课后习题和《语文作业本》中的相关题目,让学生运用“心理活动还原法”,通过抓住关键词、联系上下文、发挥想象力等方法,借助对文中人物第一人称内心独白的还原,洞察文言世界《自相矛盾》中有失片面的思维方式,品读历史故事《田忌赛马》中鲜明个性的人物形象,欣赏短篇小说《跳水》中精心谋篇的叙事艺术。
一、表演情境探心猿:谈《自相矛盾》的教学
统编五下第15课《自相矛盾》是选自《韩非子·难一》中的一个寓言故事,对于五年级下册的学生而言,他们不但早在课前就对《自相矛盾》这个寓言故事烂熟于胸,并将由此而来的成语在学习、生活中娴熟运用。再者,有了此前几年的古诗文学习积淀,学生对于编者在课后习题中对这篇文言版《自相矛盾》课文所提的诸如“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联系上下文,猜测加点字的意思”“想一想:‘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等学习要求的完成,也并不存在太大的困难。课文内容既无甚吸引力,学习要求也没有多少难度,那么,如何教学,才能发挥课文最大的教学价值,让学生在兴味盎然地研读文本的同时,让单元阅读要素无痕而扎实地落地?
对此,笔者先对照单元阅读要素,思考课后习题的出题意图。显然,对于“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一阅读方法在《自相矛盾》这篇课文中的落实,课后习题中一、二、四与之并无关联,而课后习题三中所提对“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的探究,虽然可以用原文中的寓意“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直接作答,但是,在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在学生用课文上述原句回答的基础上,以诸如“那么,楚人在叫卖他的矛和盾时,到底犯了什么错误”的追问,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讲清楚人叫卖时的思维漏洞,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然而,如上所述的追问,并不能从根本上激起学生学习本篇课文的热情,他们由此而对文中人物思维过程的了解,显然也有欠深入。于是,笔者再次对照单元阅读要素,思考《语文作业本》中六道习题的出题意图。通过对习题的研读,笔者发现,《语文作业本》中的第5题,对单元阅读要素的有效落实颇有启发。其中,第5题(如图1)要求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分别根据课文内容“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和“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补全“路人听后心生疑惑:……”和“楚人听后‘弗能应也’,他心想:……”等处的心理活动,以此对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行探索,了解其思维过程,进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第5题的启发下,笔者想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课本剧表演的形式,在故事情境中,体察路人和楚人的所思所想。
图1:《自相矛盾》第5题
由此,笔者决定,在读好课文、疏通字词、初晓文意的教学之后,增设一个课本剧表演的教学环节,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表演剧情,或饰路人,或演楚人,或述旁白,以抓住关键词、联系上下文、发挥想象力等方法,对路人与楚人在故事情境中的一言一行进行尽可能具体细致的心理还原。如此,学生在洞悉人物的思维过程的同时,自然也就走到了课文理解的深处。
在这个环节,笔者先指名一人讲故事,在该生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的过程中,笔者不断以诸如“为了让自己的盾(矛)卖出去,楚人心想:……”“听了楚人的话(‘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路人心生疑惑:……”“路人听了楚人的话,心中愈发疑惑,他心想:……”“楚人听完路人的话,‘弗能应也’,他心想:……”这样的提示将学生引向对人物内心独白的还原。接着,为了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笔者放宽角色选择的范围,请学生尝试使用刚才的方法,自由选择诸如路人、楚人、韩非子等角色,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讲好人物的内心独白。最后,笔者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排演课本剧,将人物的思维过程和自己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在表演中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二、还原心绪识人物:谈《田忌赛马》的教学
统编五下第16课《田忌赛马》是根据汉代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的相关内容用现代汉语改写的一个历史故事,课文语言浅显易懂,故事内容并不复杂。与《自相矛盾》一样,不少学生对田忌赛马的故事并不陌生,也正因为如此,笔者在备课之初,反复研读四道课后习题,仍倍感课文无甚可教:
课后习题一要求学生“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讲田忌赛马的故事”,从字面上看,这道习题与《自相矛盾》课后习题四的要求几乎一样,略有不同的是,小古文须在熟读成诵、疏通字词、了悟寓意的基础上把握内容,而《田忌赛马》中则只要求学生通过默读来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课后习题二为学生提供了故事中齐威王和田忌赛马的对阵图,要求学生先“连一连,霸气为王和田忌赛马的对阵图标画出来”,再“说一说:孙膑为什么要让田忌这样安排马的出场顺序”。这道习题显然是针对单元阅读要素所设计的,但与《自相矛盾》课后习题三让学生通过对“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探索感受寓意、触摸故事中人物的思维一样,学生在对孙膑计策的复述的过程中,大多只单纯地谈及赛马对阵的事实,而没有触及人物的深层思维过程。课后选做题先提示学生“历史上有许多运用谋略取得胜利的故事”,再让学生“找一找相关资料,和同学交流”,这道习题显然属于同类历史故事的拓展阅读,与单元阅读要素在课上的落实显然没有什么关联。
于是,笔者再次将目光投向《语文作业本》,从第3、4两题得到如下启发:
第3题(如图2)是对课后习题一、二的细化。出题人在课后习题二的基础上,结合故事的主要内容,设计了“孙膑观察之前赛马比赛后发现和据此所产生的联想——孙膑的对策(齐威王和田忌赛马的对阵图)——赛马的结果——我的启发”这样的图示。这道习题在通过“起因——对策——结果——启发”帮助学生理清田忌赛马故事的前因后果的同时,还通过“孙膑观察之前的赛马比赛的发现和据此所产生的联想”提示学生在探索人物思维过程时,要注意课文内容的前后勾连。
图2:《田忌赛马》第3题
第4题根据课文第10到14段内容,设计了四道小题:
(1)用“____”画出片段中反映田忌心理变化的句子。
(2)联系上下文,田忌第一场比赛输了之后,心里可能在想什么,写一写。
(3)结合片段,联系全文,写一写人物(田忌、孙膑)的性格特点。
本道习题提示我们,在教学《田忌赛马》这样的课文时,我们可以通过“心理活动还原法”来促成“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的阅读方法落实:首先,关注文中反映人物心理变化的关键词句;接着,联系上下文,发挥想象力,还原人物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所产生的心理活动;最后,依据对人物的心理活动的还原,走进人物丰富的心灵世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对照阅读要素,结合课后习题一、二和《语文作业本》第3、4题,对《田忌赛马》的教学进行规划。第一课时,笔者主要安排了如下四个学习活动:
(1)了解故事的出处,激发学习课文,阅读《史记》等中国历史故事的兴趣。
(2)聚焦“门客”“赏识”“脚力”“引荐”等关键词语,理解词语意思。
(3)以“观察(发现)——献计——赛马——引荐”为主线,把握故事主要内容。
(4)在了解孙膑计策的基础上,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从中得到的启发。
第二课时,笔者在第一课时教学的基础上,聚焦单元阅读要素,运用“心理活动还原法”,探索思维过程,感知人物形象:
首先,笔者以“观察(发现)”部分为“教”,让学生由第2段中孙膑发现“大家的马脚力相差不多,而且都能分成上、中、下三等”,联系下文“赛马”部分,用第一人称内心独白的方式复现孙膑想出赛马计策时的心理活动。读出孙膑善于观察、足智多谋的性格特点。接着,联系上文中的关键词——“门客”和“赏识”,通过对“孙膑为什么没有把自己献给地位更高的齐威王去邀功”的思考,侧面感受田忌的善于识人和孙膑的忠心耿耿。
接着,笔者以“献计”部分为“扶”,用“在这个部分中,田忌的表现很怪,怪在何处”这样的主问题引发学生对文中孙膑还没有说出自己的计策是什么,田忌就“决定全听他的”的关注。于是,学生再次运用“心理活动还原法”,抓住关键词、联系上下文、发挥想象力, 从“田忌非常赏识孙膑,平时待他不薄”“田忌很了解孙膑,知道他善于观察,足智多谋”“孙膑来献计时的语气‘胸有成竹’”“孙膑话中的关键词‘保证’‘一定’”等角度切入,以第一人称内心独白的方式将“田忌很信任孙膑,决定全听他的”时的思维过程在情境中演绎出来,正面感受田忌的过人之处——知人善任。
随后,笔者以“赛马”部分为“放”,通过对“(明明输了第一场比赛)但他不动声色,一点儿都不着急”“(赢了第二场比赛)田忌微微一笑”“(赢了第三场比赛)田忌满意地笑了”等表现田忌心理变化的关键语句的关注,让学生第三次运用“心理活动还原法”,抓住关键词、联系上下文、发挥想象力,从“田忌早已知道孙膑的计策,因而成竹在胸,胜券在握”“田忌很赏识孙膑,也很了解孙膑,相信孙膑的计策一定会成功”“孙膑献计时的语气和用词”“孙膑是悄悄告诉田忌的,因此他决不能让周围的人有所察觉”等内容出发,走进田忌的内心世界,以第一人称内心独白的方式还原他“赛马”前后的内心世界,感受其在知人善任之外的又一性格特点——沉着冷静。
最后,再以“田忌向齐威王引荐孙膑”为由头,让学生借田忌之口,复述整个故事,在以“田忌自述”的言语表达活动再次落实课后习题一的“用自己的话讲讲田忌赛马的故事”的教学任务的同时,从“田忌不把孙膑留做己用”中读出人物性格的第三重特点——心胸宽广。
三、揣度意匠观小说:谈《跳水》的教学
统编五下第17课《跳水》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短篇小说,写了一名船长在危急时刻,当机立断,通过逼被猴子引上桅杆、步入险境的孩子跳水来使其脱险的故事。课文篇幅不长,内容好读易懂,情节跌宕起伏,编者通过如下三道课后习题对本篇课文的而教学予以提示:
课后习题一:默读课文,想想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把下面的内容填写完整,再讲讲这个故事。
水手拿猴子取乐→( )→( )
课后习题二:课文多次描写水手们的“笑”,把相关语句找出来,说说这几次“笑”与故事情节发展的联系。
课后习题三:在那个危急时刻,船长是怎么想的?他的办法好在哪里?和同学交流。
通过对上述习题的研读,我们不难发现:《跳水》课后习题一与《自相矛盾》课后习题四及《田忌赛马》课后习题一相似,均要求用“讲故事”的方式把握故事类文本的主要内容。区别在于,本道课后习题在提示学生通过起因、经过、结果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同时,还以“水手拿猴子取乐”这样的短语为例,指导学生抓住“谁做了什么”来概括经过和结果。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课后习题二引导学生通过对文中多次描写的水手们的“笑”的关注,感受这几次“笑”对故事情节的推动作用。最后,编者试图通过对危急时刻船长心内想法的探索和船长救人办法的评价,探索思维过程,感受人物形象。
本课《语文作业本》中第3、4两题为课后三道习题的有效落实提供了进一步细化的教学方案:
第3题(如图3)在课后习题一的基础上,将故事情节细化为“水手拿猴子取乐”“孩子气急了,去追猴子”等五个部分,并将和故事情节一一对应的水手反应(如“全部吓呆了”“已经跳进了海里”等)也补充进来,形成情节山形图。在以山形图辅助学生梳理故事主要内容的同时,也让学生借助故事情节和水手反应的一一对应,感受水手反应对故事情节的推动作用。
图3:《跳水》第3题
第4题以课文第3、4两段内容为阅读材料,根据课后习题三设计了三道小题:
(1)用“____”画出片段中描写船长语言的句子。
(2)读船长的话,猜一猜船长当时是怎么想的,并写一写。
(3)你赞成船长的做法吗?结合课文内容,谈一谈你的想法,至少写出两点理由。
本道习题(1)(2)两题在课后习题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示我们,当学生揣度“在那个危急时刻,船长是怎么想的”时,不妨引导他们通过对船长的语言描写的研读,展开对船长内心世界的想象。同时,第(3)题提示我们,在组织学生对“他(船长)的办法好在哪里”展开讨论时,不妨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寻找依据,“至少写出两点”。
笔者教学时,在通过《语文作业本》第3题中的山形图对水手的笑与故事情节发展的关系进行探索的同时,继续组织学生运用“心理活动还原法”,以第一人称内心独白,还原孩子在面对水手们每一次不同的笑时的情绪波动,以此感受水手的这几次“笑”如何一步步催发孩子的心灵变化、推动情节向前发展。此环节教学片段如下:
师:当猴子在人群里钻来钻去,模仿人的动人,惹得大家哈哈大笑时,孩子一边笑一边想——
生:哈哈哈,这只猴子真是滑稽可笑!
师:当猴子摘下孩子的帽子戴在自己的头上,爬上桅杆,水手们又大笑起来时,孩子哭笑不得,他心想——
生:哼,讨厌的水手,笑什么笑!该死的猴子,竟敢抢我的帽子!刚又不是我一个人在笑话你。我可是船长的儿子,只要吓唬吓唬这只猴子,它就会乖乖把帽子还给我。
师:猴子不怕孩子的吓唬,摘下帽子又撕又咬,越撕越凶,水手们笑得更欢了。孩子气红了脸,他心想——
生:啊,真是气死我了,这该死的猴子竟然不怕我,害我又被这帮讨厌的水手嘲笑了一回。不行,我要爬上桅杆,追上猴子,抢回帽子,并好好教训它一顿,让水手们看看我的本事,看他们以后还敢不敢随便笑话我!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借力《语文作业本》 纵浪人物心海间——谈“心理活动还原法”对五下第六单元语文要素的有效落实】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文章地址:http://lianchengexpo.xrbh.cn/quote/8119.html 行业 资讯 企业新闻 行情 企业黄页 同类资讯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迅博思语资讯移动站 http://lianchengexpo.xrbh.cn/mobile/ ,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