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曹亚雄、翟齐楠:当前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存在的问题及提升策略
2024-10-31 16:47

(曹亚雄:武汉大学教授)

曹亚雄、翟齐楠:当前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存在的问题及提升策略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1]P32。大学生是中国未来社会的主人,是党和国家建设事业的接班人,他们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程度关系到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

一、当前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存在的问题

随着全球化和我国社会转型进程的不断加速,思想领域的融合与冲撞不断增强,大学生对当代中国的主导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的认同也呈现出新的特点。

1.当前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状况整体是积极、健康的,但也存在一定程度的虚假认同。首先,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呈现书本化、概念化趋势。也即是说,对主流意识形态仅仅达到认知认同,仅仅是机械的记忆与复述教材上相关的理论,缺乏情感上的肯定、赞同和以此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其次,主流意识形态不同部分的认同度差异性大。意识形态认同是由认知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到行为认同的一种动态的过程。但在具体的实践中,认知认同程度最高,行为认同程度最低。而且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各个方面具体内容的认同程度也不同,学者们的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对反映指导思想和共同理想的马克思主义原理和共产主义理想认同度较低,而对反映民族精神的如中国梦等认同度相对较高。有关学者的调查显示,“只有52.2%的大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而关于中国梦的提法89.6%的大学生表示赞同”[2]。这既反映了大学生意识形态认同的状况,也反映了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宣传中存在的问题。

2.理论认同与实践认同相背离,实用主义倾向严重。当前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背景、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理论知识了解程度相对较高。但是大学生在应用自己认同的理论知识指导具体的实践,即转化为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自觉行动时,却存在很多不足。“61.6%的大学生认为学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学生实际脱节,52.5%的大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对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没有帮助或帮助不大。”[3]也即表现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化于大学生的思想之中,而思想内化为行动不足的现象十分突出,严重影响主流意识形态作用的发挥。“认同尽管能够从支配性的制度中产生,但只有在社会行动者将之内在化,并围绕这种内在化过程构建其意义的时候,它才能够成为认同。”[4]P5此外,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实用主义倾向严重,如,大学生对主流意识认知认同度较高的原因主要是为了应付考试和获得学分,之所以按时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担心老师点名,对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也是为了对付课程考试,修得学分,或是为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和各类公务员考试。而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价值性不了解也不愿意去了解。

3.存在着反向认同的倾向。所谓反向认同是指大学生不认同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反而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产生认同。一方面,以新自由主义、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等为代表的西方思潮与马克思主义争夺阵地、争夺话语权。他们宣扬与马克思主义相反的观点,以隐蔽的、多样化、立体化的形式对处于思想成长期、理论分析能力不够成熟的大学生进行渗透,冲击和抵消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作用,影响着大学生的意识形态认同。各种西方社会思潮利用与大学生生活贴近的手机、网络、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以图形、动画等契合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的传播方式来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获得他们的高度认同,出现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反向认同。如历史虚无主义“虚无”和歪曲中国近现代史,以达到否定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和否定歪曲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制度的目的,以去庸俗化、去神圣化等吸引大学生。久而久之,大学生对于历史、对于中国共产党、对于社会主义制度的正确认识不断被侵蚀、抹黑,进而使部分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产生质疑,对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产生不认同。另一方面,部分大学生无视我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事实,不顾我国当下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盲目地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夸大我国当下存在的社会问题,其结果是“欧美中心主义”盛行,盲目崇拜西方的发达及西方的政治、价值观等,从而出现对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反向认同。

二、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1.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较大的反差。这种反差一方面是由于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有所不足,仍然存在着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读、解读等现象,另一方面,产生于100多年前的资本主义条件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对于未来社会的设想具有相对性。主体的能动性在理论变成实践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主体的能动性不仅受客体自身属性和规律的制约,也受主体自身状况的影响,而且中介在理论转化为实践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现实中中介的间断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反差的出现。[5]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具有自己时代特征和时代局限性,它只能提出和解决自己时代所出现的问题,而不可能完全解决人类历史的所有问题,更不能要求它来解决150多年后发生剧变的人类的最新问题,这些因素在某种程度上不免造成了马克思主义中的社会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实践之间的反差。解决这些反差是任何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或同一个国家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普遍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反差本身就蕴含着解决问题新的契机的出现,是社会主义运动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这些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实践反差的问题,大学生要么认识不到,要么不了解反差出现的客观原因,容易产生较强失落感。此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也存在一定程度的马克思主义“污名化”现象,“把马克思主义与精神强制和文化霸权或思想压制等联系在一起,赋予马克思主义以贬义色彩,甚至把社会主义国家在历史和现实中出现的所有问题归罪于马克思主义,进而流露出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漠视、轻视,甚或是反感情绪”[6]。

再加上长期以来,我们在进行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时,过于侧重理论的灌输和说教,过于强调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合理性,缺乏对其科学性的宣传,以至于大学生难以理解为什么目前资本主义并没有垂死挣扎,反而强劲发展,社会主义却遭遇曲折,特别是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此外,当代大学生已经不再单纯凭借激情来作感性评判,而是运用理性和事实来分析与判断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当下现实生活中腐败问题,官僚主义问题,特权和垄断问题等;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渗透和冲击;改革开放实践中出现一些新问题,理论上尚缺乏有说服力的回答,实践上也没有采取合理的体制和政策进行有效的遏制;旧的封建意识形态的残余没有得到好好地反思和批判,反而借助文化复兴的幌子死灰复燃,都严重影响着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2.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作用不足。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识形态功能有弱化的趋势。如,在面对西方强势话语霸权和西方社会思潮对我国意识形态进行渗透时缺乏政治辨别力,不能予以有效回击。在教学中,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甚至刻意回避意识形态问题。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有效地理论联系实际和进行实证研究,缺乏理论支撑的空洞说教及陈旧呆板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思政课缺乏兴趣,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弱化了意识形态教育的效果。

高校的思政课教学实践环节比较薄弱且效果不明显。当下的思想政治课实践出现了过分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方式方法的规范性等,而忽视了思政课社会实践在提升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及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等意识形态的作用。由于种种原因,在具体操作中往往缺乏有效的组织管理和协调,且形式比较单一,主要是让学生做社会调查。这些致使学生对思政课实践的参与度不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环节效果不明显。最后,高校的其他思政工作如校园文化建设等多流于形式,表面上轰轰烈烈,花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而对学生的思想灵魂的触动有限,校园文化所承载的意识形态教育功能未得到有效发挥。

3.网络的流行影响着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网络的流行拓展了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时间和空间、丰富了意识形态教育的资源,增强了主流意识形态亲和力和感染力,也是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存在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首先,西方国家利用其掌控的网络核心技术,大肆宣传西方的价值观念,以期对正处于思想成长期的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渗透,达到淡化大学生对本国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感的目的,使传统的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逐渐被虚拟的网上世界所替代。弗里德曼说,“柏林墙的倒塌,拆除了地缘政治的屏障,Windows系统和IBM个人电脑则消除了另一种重要障碍,使得每个人都可以处理、写作、掌握和传播比以往多得多的信息……世界是平的”[7]P45。网络条件下,主流意识形态引导和整合的难度加大,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也受到各种西方思潮的挑战。其次,网络负面信息的扩散消解着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市场经济条件下网络媒体的运作更以吸引眼球、点击率高来占领市场,获得收益。由于负面信息天生的吸引力,食品安全问题、住房问题、腐败问题等负面信息占据着各大网络媒体的头版头条。再加上一些带着对现实不满的网络大V做的个人化的解读,使主流意识形态所宣传的正面信息不断被挤压。最后,互联网时代,主流意识形态的应对力不强,很多时候都是被动地回应。如政府部门的官方网站更新慢;渠道和手段单一,相关部门与网民的沟通能力不强;政府意识形态的监管和引导力不足,存在着队伍小,不集中,投入不足,技术不强,创新缺乏,主动性不够等问题,在同西方的网络舆论的斗争中处于被动地位,从而使得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上没有成为主旋律,反而成为非主流和反主流意识形态围攻的对象与靶子。

三、提升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路径分析

1.推进理论创新,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力。首先,要关注大学生生活的当下中国的现实问题,提高主流意识形态的说服力。“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8]P11意识形态理论创新应立足于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全球化及转型期,利益多元化、矛盾凸显及信息爆炸的网络社会等是大学生生活的社会现实,勇于分析并回答大学生所关心的各种社会热点与难点问题,并对各种错误思想进行有理、有据地批判,解决大学生的思想困惑。

其次,理论创新要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前提,在此基础上强化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论对话能力。加强马克思主义与其他思想理论体系的对话与沟通,加强对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引领与包容。一般而言,社会思潮反映了特定群体的心理需求。主流意识形态要吸收其积极合理的元素,以提高和发展自己。在确保马克思主义主导地位基础上的沟通与交流也有助于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来满足不同大学生的多样化需求,更有助于在全社会达成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对大学生进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时也要以沟通和对话的方式为主,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我意识。此外,理论创新还包括主流意识形态表达方式的创新。以往在进行意识形态宣传时,表达方式过于概念化、专业化,大学生不易理解。信息社会的生动形象、鲜活思维信息化语言深受大学生的喜爱。创新理论的表达方式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语言与大学生中流行的语言、热词相结合,用简短、易懂、精炼、亲切的叙述方式,来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

2.建立和完善双主体互动机制,完善意识形态教育。双主体互动机制是在充分尊重和发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主体作用的基础上,在重视意识形态相关理论知识获取的过程中,重视受教育者的心理体验,使受教育者的态度、情感、意志等个性心理品质渗透其中,以增强意识形态教育的实效性。首先,在大学意识形态教育互动中,教师仍然是教育主体,是凸显受教育者主体地位的引领者,但不再是唯一主体,要把受教育者看作具有选择的能动性、价值体验的主动性的互动主体。教育者自身知识和思想文化素养和对双主体互动机制的认识是推动意识形态教育双主体互动运作的主要动力。教育者要改变过去自导自演的状况,激发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受教育者的个性化发展,关注受教育者知、情、意、信、行的转化,帮助他们坦然认识自己思想上的问题。与以往相比,双主体互动模式下的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和环境都更加丰富和开放,教育者充当了教育过程和内容调节者的角色。在教学内容上,教育者要立足现实,不断将先进、生动、时代气息强的材料充实于教学内容之中,借助受教育者的所见所闻打开意识形态教育双主体互动之门。其次,作为双主体互动的另一主体受教育者,是教育过程的接受主体。双主体互动机制强调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独立、平等的相互作用。受教育者要提高互动主体意识,要根据自身已有的知识结构和喜好审视、选择、接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受教育者还要善于和乐于表达、表现自我,多思考、多质疑、多实践、多与教育者交流,这直接关系到互动的成败。最后,教育者要尊重不同受教育者的兴趣、原有知识、个体差异,受教育者作为知识的接受者要尊重不同教育者的知识结构、教学风格,严于律己。

3.在实践中强化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马克思主义从实践中来,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以为广大群众提供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只有立足实践才能不断强化马克思主义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只有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生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联系起来,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邓小平曾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来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它要求人们根据它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不断结合变化着的实际,探索解决新问题的答案,从而也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9]P146为此,要在实践中不断强化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要在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实践性的基础上,使理论的宣传形式和载体不断贴近大学生实际,引导大学生认识和感受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使理论的认知与客观的实践有机结合起来。高校作为推进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主要阵地,应结合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成长规律,构建培养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实践育人机制。首先,要建立高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机制。“围绕教学目标,制定大纲,规定学时,提供必要经费。加强组织和管理,把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结合起来”,“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10]P216,让大学生在参与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获得感知。其次,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假期的志愿服务、参观红色教育基地等活动,让大学生了解党的历史、了解现实,用书本的理论去观察、分析现实。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不断增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对毛泽东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同。(编辑:于建贵  校对:耿春晓)

参考文献:

[1]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3]秦元海,刘明真.90后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14(4).

[4][美]曼纽尔·卡斯特.认同的力量[M].曹荣湘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5]曹富雄,桑维军.构建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反差现象述评[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6]黄明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当代魅力[J].学海,2008(3).

[7][美]托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M].何帆,译,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6.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0]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6)[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文章选自《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年10期)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曹亚雄、翟齐楠:当前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存在的问题及提升策略】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文章地址:http://lianchengexpo.xrbh.cn/quote/8506.html 
     行业      资讯      企业新闻      行情      企业黄页      同类资讯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迅博思语资讯移动站 http://lianchengexpo.xrbh.cn/mobile/ , 查看更多